心得分享|最新消息
上班族 二戰一個月 84 -> 103 感謝經典
前言
總的來說我的經歷可能有點特殊,比較適合跟我狀況相似的考生。而我的備考方法可能比較適合已經在閱讀能力上有一定底子的朋友們。
-
英文背景:政治大學日文系,當年多益不到六百
-
考試身份:社會人士
-
考場地點:東京代代木全理連大樓二樓
-
一戰: R25/L25/S17(FFL)/W17(FF) T84
-
二戰: R28/L28/S22(FFF)/W25(GG) T103
-
準備時間:一戰裸考,二戰約一個月
經典美語作文+閱讀講義/考滿分TPO
一直以來英文都是我的弱科,大學時考多益也只有五百多最後是用日檢過的(以前政大只要有一項外語檢定過了就能畢業,替學弟妹默哀)。出社會之後因為在日本工作,日常生活完全不用碰英文,不過跟美國還有新加坡分公司的同仁郵件聯絡時會使用到一點英文,口說則是完全沒有。
從 2016 年初開始考慮二次進修所以開始準備還英文債,要求自己每周聽幾篇十分鐘左右的 TED Talks,並且開始購入 Newsweek 再從公司撿過期的 TIME 來看。此外在出差的時候會拿單字書跟基礎文法當睡前讀物。
托福一戰時因為沒有方向就看了坊間的參考書就上考場了,拿到了 84 分之後就棄托福轉去準備看起來比較有趣的 GMAT 了XD。在今年六月跟 GMAT 正式分手之後,六月底回台灣一個月開始準備托福到 29 號上場,總共約 32 天。因為我只有選擇補閱讀跟寫作兩門課,所以以下根據這兩科心得做說明。
閱讀:
我建議如果跟我一樣有同時要準備GMAT跟托福的朋友,可以先從GMAT開始下手 (經典美語謝忠理老師也有開 GMAT 的課程,如果想根本的強化閱讀技巧的話可以考慮看看)。
我自覺一戰 R 能拿到 25 應該是當時補 GMAT 的功勞,GMAT 的 SC 部分講究的是如何正確的拆解文章並理解語意(而且時間很短),運用在托福閱讀上可以較快的看清文章脈絡。
我在準備GMAT時有時會看到經典美語謝忠理老師的文章,謝老師對文法的見解卓越而且解題非常清晰,我自己在備考時有些想破頭的難題看到謝老師的解題文章就瞬間清晰,那時候就決定之後有機會想上謝老師的課看看。而且經典美語的托福班的課程壓縮在四周,非常適合回台灣時間有限的我,所以我後來選擇了經典的托福寫作課搭配閱讀的 video 課程。
因為在準備 GMAT 時有打下一些根基,我在閱讀文章的速度上比較快,基本上在練習 TPO 時三篇寫下來時間可以抓在 50 分鐘以內,不過一直以來最後一題的 Summary 我都不是很擅長,而謝老師在上課時運用寫作的 主題>意見>藍圖 的架構,指導如何抓出文章的分段主旨,把這個概念運用到處理閱讀文章後,Summary 題型的正確率有滿明顯的改善。
在其他題型部分我處理文章的習慣跟謝老師上課教的方法有點不同,一開始我用課堂上的方法來練習之後反而時間整個超時,而且答對率開始下滑,後來跟謝老師商量之後老師建議我用自己習慣的方法來閱讀,並且指出哪些技巧比較適合我的閱讀方法,最後整理出一套我自己的解題法。
寫作:
寫作我覺得是謝老師課程最精華的部分,老師教的不只是怎麼寫出一篇考托福的作文,而是怎麼寫出一篇好的英文作文,整合寫作我是使用了謝老師給的模板,再自己稍加修改之後背下來 (在被 GMAT 洗腦之後對代名詞有點過敏…),這樣考試的時候就可以專心集中在聽力部分的細節跟脈絡,不用分神去想等等要怎麼編寫文章。
而獨立寫作我覺得老師課程的重點不是怎麼運用模板 (事實上老師也沒提供固定的模板),而是怎樣寫出一篇主旨清晰的文章,有別於坊間千篇一律只有轉折語而已的模板,謝忠理老師利用寫作邏輯設計出千變萬化的模板應用方式,保證考試時不會與其他考生雷同,而影響得分。
寫第一段時用老師的漏斗式架構,由廣泛的時空社會背景往特定的主題限縮,各段再運用老師上課不斷提到的 主題>意見>藍圖 架構,每一段破題點出主旨,接者帶出支持主旨的原因,再順著脈絡往細節推開,基本上就可以寫出一篇看起來很像樣的文章了。
而另一個重點是老師上課前先解釋了寫作的評分標準,其中指出了錯字跟文法錯誤最多就扣足一分,這點給了我無比的精神啟發,反正這邊錯再多,只要文章的架構完整理論上還是有機會拿到 4/5 的分數,所以在寫作的時候不用太糾結於拼字,專心把架構寫好就好了 (事實上我這次考試的評語也只有錯字太多)。只要把握老師上課教的內容,我相信短時間內要把托福成績拉高應該不是很困難。
總而言之,IBT 二戰進步 19 分除了準備 GMAT 的幫助外,就是經典美語謝老師的托福課程,才能讓我在一個月的衝刺下就考到我所需要的分數。
When you subscribe to the blog, we will send you an e-mail when there are new updates on the site so you wouldn't miss them.
Comments